艺术与传媒学院简介
艺术与传媒学院下设新媒体艺术系、设计系、传播系三个系。拥有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艺术学2个学科门类。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设党总支书记、院长(双肩挑)1人;教学副院长(双肩挑)1人;专职副书记、副院长1人。办公室副主任、教学秘书3人;辅导员(不含专职副书记)8人;实验(技术、管理)人员2人。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073人。专任教师68人,外聘教师折合数29人。生师比21.37:1。其中,高级职称24人(教授4人;副教授19人;其他副高级1人),占比35.29%;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66人,占比97.06%;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或任职经历“双师型”教师29人,占比42.65%。学院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1.26m2;生均纸质图书113.17册;生均年进书量4.32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41万元。
学院现有实验、实训场所3473.76m2。分设影视摄制实验室、新媒介融合实验室、珠宝设计实验室、陶艺实验室、工艺美术实验室、数字媒体与虚拟现实实验室、3D打印与数控加工实验室(一期)、图形工作站等一站式、多专业适用的实践教学平台。建有腾讯·大楚网、中工武大、楚天都市报、武汉西厢房文旅、卓尔购 信息科技(武汉)等25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与腾讯·大楚网在“共同举办专业、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管理教育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指导就业”的合作办学过程中,共建、共创“八共同”育人机制。
学院拥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拥有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1门。获批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教育厅《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6项。拥有校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获批武汉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3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6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8门。
近三年来,在落实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定位的办学过程中,学院聚焦“一流课程、一流专业、一流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数字文创”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文科、新艺科背景下的“一主体、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在践行“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进阶式能力课程”为主体,以培养数字文创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创建 1+2+1数字文创课程体系”的学科建设发展思路中,梳理课程逻辑、强调产教融合、提炼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开设全院跨专业(学科)平台课、全校跨专业《美育》公选课;构建“一课一结”、“一课一展”管理闭环;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组织校内、外行业专家、学者修订2021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出台“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几年来,学院教师在主持各类省、校级教、科研课题和拓展横向课题的工作实践中,获湖北发展研究奖(2018-2019)三等奖、武汉市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提名奖”、湖北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史组三等奖各1项。获2021第二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一等奖(2项)。获2020-2021学年度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获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案例教学质量优秀奖1项。获第六届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三等奖、优秀组织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保质完成校级立项在线开放课程3项;保质完成“解行中国”系列课程建设工作1项。其间,近30名一线教师、管理人员荣获陈一丹奖教奖学金(2018-2021);优秀辅导员荣获2019“荆楚好老师”荣誉称号。
据不完全统计,学院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奖136项 。其中国家级53项;省级83项。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5项(包括国家级2项;省级13项;校级10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2019届的97.3%、2020届的87.17%、2021届的90.03%。总体办学水平不断攀升。
(注:以上数据统计截止2022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