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上午,襄阳市五山镇闻畈街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室内欢声笑语不断,一群孩子正围坐在课桌前,用彩笔认真勾勒着家乡的山川河流与街巷屋舍。这是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艺启梦支教队“美育浸润计划”的生动一幕。支教团队成员以美育为核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艺术创作引导孩子们发现家乡之美,激发对故土的热爱与认同。将地理知识与艺术创作相融合,让体育锻炼与艺术感知共生长,在欢声笑语中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感知美、创造美的大门。
美育为桥:地理课堂里的艺术表达
地理课如何与美育结合?支教队员涂睿在课程设计中给出了答案:“我们希望通过地图这一载体,让孩子们用艺术视角重新认识家乡。”课堂上,支教队员并未急于讲解制图规范,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由学生自主拍摄的五山镇风光短片——晨曦中的茶山、夕阳下的田埂、古色古香的街市……镜头里的家乡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这种从情感体验入手的教学设计,正是支教队践行“以美启真”理念的体现。

支教队员涂睿在给小朋友们播放家乡地理短片
创意实践:画笔下的乡土记忆
在实践环节,支教队员将地理知识与艺术创作巧妙融合。孩子们领取到特制的空白地图模板,希望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回忆,用色彩与线条填补“记忆中的家乡”。
孩子们的作品充满童趣与想象力:有人用绿色波浪线描绘茶山的层叠起伏,有人用红色标记出奶奶家的小卖部,还有人在角落画上象征丰收的金色麦穗。12岁的子轩(化名)甚至在地图边缘添加了一列高铁:“老师说襄阳有高铁站,我希望五山镇也能通高铁!”支教队员及时抓住这一创意,顺势讲解了交通规划与地域发展的关系,将艺术表达与人文地理知识自然衔接。
为深化美育效果,支教队还引入了“地图故事分享”环节。孩子们轮流展示作品并讲述创作思路,队员则从构图、色彩、符号设计等角度给予专业点评,增强了孩子们的艺术自信。

课程成果展示

部分作品展示
创意实践:体育课上的活力瞬间
午后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斑驳光影,下午的体育课程同样浸润着美育滋养。户外游戏“色彩追逐”中,孩子们在奔跑与协作中捕捉色彩灵感,让运动活力与艺术感知同频共振,奔跑的喘息、清脆的笑声与此起彼伏的回答声交织在一起,汗水浸湿了额发,却挡不住眼里闪烁的光芒。

(孩子们正在参与“色彩追逐”体育游戏)
创意实践:手语操里的温暖传递
游戏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回到教室,又在志愿者带领下沉浸于手势舞的学习,指尖的艺术之旅随即开启。伴随着轻快旋律,稚嫩的小手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孩子们渐渐找到了节奏:指尖相触时的认真,手臂舒展时的专注,都让这间不大的教室充满了温暖。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孩子们相视而笑的瞬间,仿佛有细碎的星光在教室里流淌。手语操不仅传递了温暖与关爱,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用爱表达”的种子。

(志愿者老师在教小朋友手势舞)

(小朋友们在认真的学习手势舞)
双向成长:美育课程背后的教育思考
“这堂课不仅关乎技能传授,更是一次乡土情感的唤醒。”支教队指导教师杨喻表示。她注意到,许多孩子最初认为“家乡没什么特别的”,但在绘制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原来熟悉的风景也值得被记录。”这种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正是美育的核心价值。
支教队期望后续将把优秀作品制成“童心绘家乡”主题展板,在社区文化墙集中展示,进一步扩大美育影响力。
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支教队此次襄阳之行是“以美育人、以情动人”理念的又一次实践,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儿童的暑期生活,更让美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正如带队教师杨喻所言:“当孩子们用画笔将乡土记忆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语言时,美育的种子已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