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竹溪县笼罩在朦胧的烟雨中,武汉学院“青芽行动队”暑期社会实践团乘坐着车辆在蜿蜒的山路上缓慢前行。车窗上凝结的水珠模糊了视线,却挡不住窗外连绵起伏的茶山美景。当车子终于停在天泉山庄门前时,雨势渐歇,山间升腾的雾气为眼前的龙王生态茶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欢迎来到龙王生态茶园!”周经理热情地迎上来,带领队员登上观景台。站在高处俯瞰,整片茶园尽收眼底——层叠的茶垄沿着山势蜿蜒,在雨后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晶莹的光泽。远处,云雾在山谷间流动,时隐时现的峰峦宛如水墨画卷。

周经理向大家介绍,这片占地千亩的茶园始建于2012年,如今已发展成为集茶叶生产、文化体验与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我们不仅保留了传统制茶工艺,还引入了现代化生产线。”他指着远处银光闪闪的加工车间说。园区内设有茶路寻香区、茶林寻乐区、科普宣传区等多个功能分区,配套建设了观光栈道、陆羽文化广场等设施,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离开观景台,我们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深入茶园。八月的茶园静谧得出奇,与想象中热闹的采茶场景大相径庭。“春茶采摘季已经结束,秋茶还要等上一段时间。”周经理解释道。但正是这份宁静,让大家有机会感受茶园最本真的模样。


转过一道弯,两个弯腰劳作的身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那是一老一少两位茶农,正在仔细地清除茶树根部的杂草。年长的约莫六十多岁,身形瘦小,背已经有些佝偻;年轻些的四十出头,体格相对健壮。他们都穿着深色雨衣,裤脚沾满了泥水。“雨刚停就干活吗?”队员们上前交谈。老茶农直起腰,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雨后的草好除,土软。”他说话时,手上的动作没停,锄头精准地铲除杂草而不伤茶树。通过交谈队员们得知,茶园每个月都要除一次草,这项工作虽然辛苦,但比采茶季轻松许多。“采茶的时候,这片山上全是人。”年轻茶农告诉我们,“一天要站十几个小时,腰都直不起来。”但说起收入,他的眼中闪着光:“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呢,比种地强多了。”

队员们纷纷拿起工具帮忙除草,才发现这活远比想象中艰难。锄头的使用更是需要技巧。老茶农看大家笨手笨脚的样子,笑着示范正确的姿势:“手腕要这样用力,不然明天会酸。”他的手掌布满老茧,却灵活得像长了眼睛,每一锄都恰到好处。在现代化加工车间,我们看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全自动化的生产线高效运转,从杀青、揉捻到干燥、包装,整个过程精准而流畅。“这套设备是我们去年引进的,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技术人员介绍道。最让我们惊喜的是茶文化体验区。在这里,我们团队发挥专业特长,以茶园产业为原型设计了一系列可爱的IP形象——憨态可掬的“绿茶精灵”象征生态健康。这些创意获得了周经理的高度认可,有望成为茶园品牌推广的新载体。



我们的“茶叶精灵”
回到山庄内部后,我们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了他们,一起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夕阳西下时,我们再次登上观景台。雨后的茶园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宁静,远处农家升起袅袅炊烟。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它不仅是漂亮的观光栈道和先进的制茶设备,更是让像那对茶农父子一样的普通劳动者,能够在家门口获得有尊严的生活。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回望这片生机勃勃的茶园,每一片茶叶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龙王生态茶园的成功实践证明,当传统农业遇上现代经营理念,当自然生态结合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而我们这些大学生,也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注脚。
离开时,周经理送给我们每人一包刚炒制的新茶。捧着这带着体温的礼物,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对在茶垄间劳作的父子,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最质朴也最深情的对话。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希望,传递着温度,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