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术与科技专业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展了一系列的论证活动,从教师到企业专家再到毕业生代表,聆听多方的声音,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科学论证。
论证过程中,艺术与科技专业负责人段雅芹老师对25版人培专业逻辑图和全程教学计划表进行了详细解读,从贴合行业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制定的培养目标,到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再到包含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环节的实践教学规划,全方位的展示了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思路与具体举措。企业专家和学生代表在认真听取解读后对人才培养方案给与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
毕业生结合毕业论文的完成和实习体会对在校的学习内容提出了一些建议:
软件技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求。学校教的Rhino和Keyshot,但实习时企业要求Figma和Blender,中小企业更倾向开源工具,建议每学期调研本地企业工具链更新课程。在校实习安排比较晚,大二就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团队到毕业设计才接触商业需求,前期积累不足。技术文档能力薄弱。大部分同学不会写PRD文档,建议在《设计表达》课增加技术写作模块。

企业专家武光辉老师建议:课程体系需避免“艺术+技术”简单叠加,应围绕具体应用场景(如交互设计、数字孪生、生成式AI艺术)构建融合性项目课程,培养学生以技术赋能艺术表达、以艺术思维优化技术落地的双向能力。联合企业开设“微专业”,针对细分领域(如数字文旅、智能硬件交互)定向培养。部分和AI相关的课程可以动态调整以适应技术的更新与迭代。

艺术与科技专业教师围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新的构想与思路:如《智能产品设计》课程群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发产教融合型课程《产品演示与商业化落地》,校企协同教学实行分层实训体系,即基础训练阶段、进阶实战阶段、商业模拟阶段,学生分阶段进入企业参与研发、测试、迭代全流程,避免毕业前突击式实习导致适配性不足,进而提升学生的企业竞争力。

通过师生共商、校企共研,艺术与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进一步完善,并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