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江晨: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连续两年获得《武汉学院学报》论文优秀奖,5次获得陈一丹奖教奖学金,获湖北省教育厅学院空间青年美术作品展铜奖。
刘琼: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围绕“荆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研究方向立项或结项了5个省级项目,申报2项国家级项目,4次获得陈一丹奖教奖学金。
“陈一丹奖教奖学金”获奖奖杯
“这个问题江老师说吧,他了解得多一点。”她看着他甜甜的笑,他笑着摇摇头。
江晨老师和刘琼老师是一对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他们是生活的伴侣,是科研的搭档,也是传统文化的共同爱好者。两位老师都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在本科期间就已经认识,可以说是校园情侣修成正果的典范了。
夫妻同心,践行文化传承
“恩施那里的漆树很神奇,完全是纯天然的,产出的漆甚至可以吃。”江晨老师对自己在调研时的经历如数家珍。土家族的产品艺术是江晨老师近几年科研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此,他和刘琼老师带着孩子特意自驾去恩施,亲身了解当地的产品,感受当地民族产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其实我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传承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接轨的问题。”江晨老师介绍道,“当地一位以传统木椅工艺为生计的木工,他一辈子坚持制作纯手工传统木椅,从上漆到加工都是亲手完成,而且材料也是纯天然的,在当地颇受好评。一把椅子能卖出五六百的价格。”说到这里他感慨道:“只可惜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大城市里工作,没人愿意回来传承这门手艺,偌大的房子里常年只有他一个人,而老人家也不习惯现代的电子产品,常常手机也不带就出门了。”
刘琼老师的担忧也不外乎此,据她介绍,她碰到的学生有不少就是湖北本地人,可是对于荆楚文化却不够了解,因此她在平时授课以及给学生们布置作业的时候,也是有意地引导学生向荆楚文化这方面靠拢。刘琼老师于2017年前后开始投入“荆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什么是文化自信?它不是一句口号,这是要真真切切的落实到自身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家乡独有的文化都不了解,那自信从何来?”谈到科研与基础教学的联系,她强调:“任何好的科研成果都要来源于实地考察,还有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基础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科研能更好的完善基础教学模式方式,而基础教学也能反映科研的好坏。”
“刘琼老师每次上课的时候都会引导我们去了解荆楚文化,而且平常布置作业的时候也十分鼓励我们加入一些和荆楚文化有关的元素,这对于我们提高我们的审美、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视传1801班的陈叶千子谈到。
灵魂伴侣,是同事也是家人
对于伴侣的选择,社会上比较公认的“准则”中有一条就是:不要选择和自己相同职业的人做伴侣,因为双方关于工作的不同理解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家庭争吵.
“我不这么觉得。”刘琼老师提出不同的意见,“我觉得双方有没有争吵和职业没关系,最重要的是相互沟通和彼此尊重,尊重对方的想法,把一些问题说开,那自然什么矛盾都没有了。”
在对待学生问题上,两位老师都提倡要多交流、多沟通,“对待学生一定要有一颗热情的心,要贴近学生,让学生乐意接近自己。”刘琼老师谈道。江晨老师也同意:“现在得到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的想法和观念越来越超前,只有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才能与时俱进地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他们。”
甘作天梯,只为学生上青云
作为枫艺工作室的负责老师,在学生的学科知识竞赛中常常能见到刘琼老师的身影。这个工作室最开始是刘琼老师的学生成立的,而她是在后期上课的时候才了解到:“我其实特别支持学生们去做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事情,所以在得知这件事之后我也是对这个工作室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针对他们的问题提了些建议,带着他们做。”
除此之外,刘琼老师和江晨老师经常鼓励并带领学生去参加各种比赛,有时学生的画过大,两位老师担心运输问题打消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他们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义务帮学生把参赛作品送到比赛地点。在比赛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甚至自掏腰包帮学生完成装裱等一系列工作。他们指导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作品先后荣获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荣获三等奖、湖北省第六届高校艺术作品大赛学生组三等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赛决赛三等奖、第三届“国青杯”艺术设计大赛作品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谈到作为枫艺工作室的负责老师花费的大量时间、精力值不值得的问题,刘琼老师笑道:“其实有时候也会有朋友跟我说没必要这么做,奖杯也不会给我,奖状上也不会有我的名字。但是我觉得既然我作为老师,就有义务让我的学生变得更好,这些比赛都是省级的比赛,会有各个高校的优秀学生来参加,哪怕没有得奖,对于我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交流的机会。我要做的是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安心去完成比赛。”江晨老师在一旁频频点头,补充道:“我们的学生其实很优秀,不能让他们因为运输、参赛地点太远这些小问题去埋没他们的优秀作品。”
“艺术是有灵魂的,作品一定要有内涵、有审美,否则就是很多颜料死板地铺在一起。”江晨老师和刘琼老师从读书时就始终秉持着这一原则,成为老师之后也将这一原则灌输给每一位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将基础教学与科研做到极致。